“好”字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标注了两个读音——“hǎo”和“ hào”,列举了17个“义项”——前一读音15个;后一读音两个。
简单地说,人们说到“好”,最常用的就是“美好”之“好”,“好坏”之“好”,还有就是“爱好”之“好”。
甲骨文里已经有“好”字,然而却无上述这些字义。
殷商卜辞里,“好”字出现数百次,但皆与“妇”连用,即“妇好”。
特别是1977年殷墟妇好墓发现后,“妇好”更引起了相关学者们的特别关注,研究也进入了实质性深入阶段。
(载有“妇好”的甲骨卜辞)
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如下——
王宇信、张永山、杨升南的《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》,主要探讨了武丁时期妇好的活动及相关问题。
李学勤的《论“妇好”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》,推定妇好墓的年代为武丁晚年至祖庚时期。
严一萍的《妇好列传》,研究了妇好的一系列活动。
张政烺的《妇好略说》,认为“妇好”之“好”,从女、子声,甲骨卜辞中的“妇子”亦为“妇好”。还认为“妇好”在卜辞一期、四期分别出现,非指一人,异代同名属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,即不只武丁时期一个妇好,妇好是高祖庙、大宗、中宗和祢庙掌祭祀的女官。“妇好”称谓,与《周礼·春官·宗伯》的“世妇”相合。
随后,张先生又发表《妇好略说补记》,进一步论证“妇好”是“世妇”和官名,殷王世代皆有“妇好”,武丁配偶“妇好”只是其中之一。
(甲骨文“好”字)
关于甲骨文“好”字,曹定云的《“妇好”乃“子方”之女》一文,做了集中探讨。
他总结了妇好墓发掘之前再到发掘之后的三种意见——第一种,“妇好”之“好”,是其“姓”,丁山、唐兰、张亚初持此说;第二种,“好”为氏族“名”,裘锡圭持此说;第三种,“妇好”之“好”,是其“名”,李学勤持此说。
他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认为,“子”是“妇好”所在母国国号,“子方”称“子伯”,是殷代的一个“方国”,“子方”将女子送至宫中并任称为“妇”的官职,故被送去的女子即称“妇子”或“妇好”。总之,“妇好”应为“子方”之女。
曹之观点,被学界更广泛接受。
(载有“妇妌”的甲骨卜辞)
殷墟甲骨卜辞中,有250多条有关“妇好”的卜辞,除此还有不少可根据辞义判定其占卜内容、事项与“妇好”紧密相关的辞例——可知,此“妇好”是商王武丁之妻,生称“妇好”,死后庙号为“辛”,祖庚、祖甲称其为“母辛”(见《合集》23116),乙辛周祭卜辞中称为“妣辛”。
这之后,又有学者对甲骨卜辞中的“妇”之“官职说”提出了质疑——认为,“妇是子辈男性的配偶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‘子之妻曰妇。’”并以商周金文为证,“‘妇’是相对‘姑公’的称谓”——“殷王诸妇如武丁之配妇好、妇妌,皆相对于武丁之母而称”。
此说很有道理。《谷梁传·宣公元年》记载,及《诗·大雅·氓》郑玄《注》亦可为商周传承之证。
(甲骨文“井”字)
说回到“好”。
“好”字本义,在甲骨文里,如果没有新考据新解读的话,即可认为是“进到王廷的子方女子”。
同理,“妇妌”之“妌”,是“进到王廷的井方女子”。而且,“妇好”“妇妌”她俩都成了商王武丁母亲的儿媳妇,因而称“妇”。
那么,“进到王廷的子方女子”,怎么又有了“美好”之“好”、“好坏”之“好”、“爱好”之“好”,以致“扩展”到现代汉语里的17个义项?
段玉裁《说文注》提供了一个思路。
他在《说文》“好,媄也”之下注:“各本作‘美也’,今正。与上文媄为转注也。好,本谓女子。引申为凡美之称、凡物之好恶;引申为人情之好恶。本无二音,而俗强别其音。”
《说文》“女部”于“好”字之前有“媄”字,解曰:“色好也。从女,美声。”
段氏说,《说文》不少版本中,“好”字解作“美也”,他认为错了,所以予以改正。改正的理由,是“好”本为前面“媄”字的“转注”。
许慎关于汉字的“六书说”中,有“转注”一种。
其云:“转注者,建类一首,同意相受。考老是也。”
“建类一首”,即因“部首”相同而归入一部。“好”和“媄”,皆以“女”为“部首”,所以尽归“女部”。
“同意相受”,用段氏的话讲,是“谓无虑诸字意恉略同,义可互受相灌注而归于一首”。
他说:“转注犹言互训也。注者,灌也。数字展转,互相为训,如诸水相为灌注,交输互受也。转注者,所以用指事、象形、形声、会意四种文字者也,数字同义,则用此字可,用彼字亦可。”
段氏认为,《说文》对“好”字解释,即是通过与“媄”字互训,将“媄”字之义“转注”给了“好”字。
尽管许慎、段氏均无缘见到甲骨文,但上述解读,的确高明——这就使原来本义为“进到王廷的子方女子”的“好”字,有了“媄”之“色好也”之义——亦即“好,本谓女子。引申为凡美之称、凡物之好恶;引申为人情之好恶。”
许慎认为,“转注”,使具有相同“形符”的字,其义可以“互训”“互注”,于是“受注字”在其本义之外又有了新的字义,因而终使早期文字的一字一义发生了根本改变。所以,“转注”也是造字之法。
这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理论。是文字的巨大进步。
“好,媄也”,是“转注”,怎么又有“假借”的事呢?
许慎说:“假借者,本无其字,依声託事。令长是也。”
“令长是也”的举例,其实并不恰当,这里暂且不论。
最直接的例证,是语言中用在形容词、动词,甚至数量词之前的“副词”和“代词”,包括“语气词”,都属“本无其字,依声託事”之列。
比如,现在说的“好多”“好久”“好冷”“好看”“好在”等等等等。
“转注”,通过“互训”,使一字一义增加了新义;而“假借”,则通过引申或“依声託事”创造了更为广泛得多的新词——许慎说得对,“假借”也是造字之法。
上古先民造字,最早,一定是运用“象形”“指事”等方法先造出来的名词;然后,主要用“会意”方法造出来动词。
仅此还不够,若要记录丰富的语言,表达准确的思想、情感,就一定需要足够的虚词——“假借”,便承担着用以联络名词、动词,加强形容词等等新词汇的创造任务。
利用“假借”创造这样的新词,通过“表意”方法是极难的,但又并非只有“形声”的方式才可实现。
由此来说,“假借”方法,必在形声造字之前。
所以,郑众的“六书说”,将“假借”列于“谐声(形声)”之前,是极有道理的。
关于三种“六书说”,曾写过小文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,有兴趣的朋友,欢迎搜出来看看。